WFU

敢夢敢做敢不同


在泰國旅行時經過一棵奇特的大樹

我是一個普通人。

二零零五年東華電機系畢業,本來也不是體育的愛好者,只是喜歡先看灌籃高手再去打籃球。大三的時候室友介紹我去上一門英語通識課,他說這個老師很酷。因此認識了我在耐力運動的啟蒙老師 Benjamin Rush。

Ben 常常在課後帶我們出去玩。當我們去龍洞攀岩,Ben 會在休息時問我們要不要去跑一跑。而且光只是跑還不夠,還要每隔幾分鐘做伏地挺身或是引體向上。所以我們在跑步的時候,除了要看好腳點以免掉到海裡、不要被海浪打到之外,還要到處找哪邊有岩石可以做引體向上;如果他看大家做的伏地挺身太簡單,他就會教我們把腿部抬高,做進階的伏地挺身。回想起這些,我真的感謝他當時用這些好玩的方式,一步一步教我們如何訓練。等到某天突然體認到,原來我隨時都可以輕鬆地跑完五公里的時候,就信心大增了!。就算穿的不是運動服或運動鞋,只要我放鬆的跑,不要跑太快,一定可以跑完。從此漸漸開啟了耐力運動的興趣。

後來,Ben 開了鐵人三項課。當時雖然還不知道什麼是鐵人三項,可是我想這一定也是一門好玩的課,所以就馬上報名了。
那次的期末考是 51.5 公里的蓮花盃鐵人三項。

當時班上有兩位是運休系的學生,大家都覺得他們一定是這次班上的第一、二名。沒想到在頭一個項目游泳的時候,全班公認的第一名就因為太緊張,而在游泳時棄賽了。賽後聽到這個消息,實在是有點難以置信。平常遠遠把我們甩在後面,怎麼比賽當天突然因為緊張而棄賽。那次大家都是第一次參加正式的比賽,沒有人不緊張的。我也只是提醒自己按照平常的練習,相信只要能維持穩定的換氣,慢慢游一定可以游上岸。

這是我在比賽中學到的第一個心得:起跑的時候要穩住,不要管別人超過我多少,保持自己的節奏繼續前進就好了。

退伍後進入外商當工程師。這對當時只有大學學歷的我來說,實在是叫人難以相信的好運。所以進公司之後,全部的精力都花在工作上。前兩年每天工作到凌晨兩三點,聽到雞叫才去睡覺,隔天一樣八點半進公司。當時會這麼拼是因為當時國立大學電機系畢業的人到處都是,覺得自己能進外商實在是好運。


當時的老闆常常要我們思考:自己跟周遭的同事有什麼不同。他一直提醒我們,要
建立自己的價值,才能讓自己與眾不同想想自己跟其他同事有什麼不同,大概只有始終堅持運動的習慣,還有上班從來沒有遲到過。說自己認真,其他同事也都很認真啊!當時即使熬夜加班早上還是會去跑十五分鐘。大概是這堅持的十五分鐘,讓跑步的習慣能延續到現在。


曾經幸運得到印度出差一個月的機會


之後就又開始到處比賽,不管是路跑、越野賽、鐵人兩項、三項、海上長泳什麼都來。最後,完成名古屋 113 公里的鐵人比賽之後。開始有了想要把嗜好當工作的念頭。

可是那時候的我,沒有顯赫的成績、不是國手、更不是科班畢業。所以想歸想,實際上不知道也不敢跨出這一步。


在不斷比賽的那幾年之中,曾經因為跑步而膝蓋痛,雖然有接受治療。可是傷勢反反覆覆,只要一去跑,髕骨內緣就會有緊繃或疼痛的感覺。當時物理治療師的診斷是,左腳足弓塌陷連帶使得膝蓋與髖關節往內傾斜。


後來徐國峰教練開始發表姿勢跑法的文章。因為姿勢跑法的理論清楚,非常容易理解。所以當他把姿勢跑法的書翻譯成中文之後,就自己開始跟著書上練習。結果原本治療數個月反反覆覆的膝蓋問題,就不知不覺地好了。回去跟物理治療師討論,我們都覺得應該是跑步的技術改善,解決了膝蓋的問題。



姿勢跑法創辦人羅曼諾夫博士與徐國峰教練


後來在從事教學過程中,也常聽到學生的回饋:「本來跑步膝蓋會痛,現在不會了!」經過自己的體驗以及學生的回饋讓我相信這一套教學模型真的是可以對人有幫助的。

即使如此,對於是否要轉為從事教練工作還是會猶豫。在外商公司工作,雖然薪水非常穩定。只是工作時的心態已經逐漸變得消極,每天都在等下班、等放假、等發薪日。每天好像只是在存錢準備去哪花而已。


當時也曾考慮是否做兼職教練就好。這樣可以維持原來的收入,又可以作教練的工作。但我認為全職工作才能真正投入在其中,不然永遠只是半調子。反覆思考了大約幾個月的時間,其中也曾嘗試過在公司內部轉換到不同單位。

直到參加了法鼓山生命自覺營(2016年,第13屆),才在迷惘中找到勇氣。其實這個營隊的初衷本來是讓人體驗出家生活,但當時我是希望自己能在課程中獲得啟發而去參加的。

其中有一堂課叫做敢夢敢做敢不同。果慨法師用一張海浪拍打岩石的照片說:「海浪的高低起伏都是現象,但是海浪從不想當水」。


海浪的高低起伏,都是現象


我對「海浪從不想當水」的理解是,每個人的才能都是類似的。雖然我一直希望自己能與眾不同,但是從有人類以來到現在,我所做的事,其實不可能沒有人做過。所以我必須先承認自己也是平凡人。

而「海浪的高低起伏都是現象」給我的啟發是,自己不敢離開目前工作的原因是太害怕失敗。如果不去計較會得到什麼、失去什麼,單單只是以喜不喜歡、想不想做來選擇,其實是可以毫不猶豫地馬上決定的。而當時最大的恐懼莫過於失去穩定的收入、似乎讓人稱羨的外商工作,以及無法預知的未來。


於是,我抱著如果收入無法平衡支出,或是無法負擔每個月的家用支出,就另外想辦法的心態決定換工作。因為,再怎麼喜歡這份工作,現實的經濟壓力還是要考慮。如果現實狀況不允許,收入無法供應家裡原本我應該要負擔的部分,我也不應該繼續堅持下去。
跟家人達成共識之後就離開公司了,至今仍以全職教練的身份努力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