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22-07-07

如何幫自己的跑團開課表?

Photo by Jeffrey F Lin on Unsplash

有一位朋友要幫自己的跑團開課表,於是問「什麼樣的課表適合跑團?」
我的建議是將課表改為用「時間」來進行,例如強度 1 區 60 分鐘、強度 3 區20分鐘、強度 5 區 2 分鐘*6 趟這種類型。因為在有使用 RQ 的前提下,能利用RQ的大數據分析,進行個人化的配速設定。

大家都有個人化的強度設定之後,進行「時間」類型的課表,比起「距離」類型的課表(例如強度 1 區 10 公里)更能確保每個人承受的訓練量都相同。
 

「如果以 sub 3 當作目標,擔心大家的壓力會很大!」


的確是!大家都能輕鬆完成的課表才能長久進行下去,這是 KFCS 的「適應輕鬆」原則。成績導向的課表就像抱著一籃雞蛋往牆上丟,最後只有倖存者能存活下來。

「跑團過去已經執行過兩年18週的漢森課表,覺得有點枯燥,想要增加變化」


除了考慮課表的強度、訓練量之外,心理上的目標才是提升訓練品質的關鍵。其實如果給予適當的提示,可以讓同樣的課表跑得夠好,更不容易產生痛苦。例如間歇訓練常有人一開始太快,後段就只靠意志力硬撐。

如果可以在進行之前就提醒他:「剛開始的時候先不急著去追配速,先放慢一點、步伐小一點,先去找輕快的節奏感。」這樣不只是比較容易完成,也更容易在同樣的課表之中發現不同的心得。

課表是其中一個可以做變化的地方,還有另外一面可以引導跑者去發掘每一次有什麼地方不同。


訓練量


訂定團體的訓練量時,應該以「團體中最弱的跑者當作對象」來設計,以免訓練中途就訓練過度或受傷。使用 RQ 的訓練營群組,即可自動使用團體中跑力最低的成員作為訓練量的估計對象。


成績


如果太在意成績一定要進步,這個目標不僅會對跑者產生壓力,教練也會被這個目標干擾。我個人認為成績是天時地利人和都到位才會出現,教練必須穩住自己規劃的方向,用心好好規劃,但是不去擔心跑團是不是100%都能突破成績。

而跑者只要能100%完成訓練,進步的機率就很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