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體合作意識
試著用一場馬拉松來思考看看。比賽時跟身邊的競爭對手一同跑著。這種狀況本身是一種激勵,讓人心裡感覺踏實、受到鼓舞,所以不會有任何問題。可是當你試圖「贏過」對手的那一瞬間,就開始變了樣。
原本應該以「跑完全程」或「跑快一點」為目的,這下子整個切換成「要贏過這個人」。本來應該與你是盟友的對手,變成了必須打倒的敵人.....然後出現各種繞著勝利打轉的策略;視情況而定,還會牽扯到妨礙或不正當的行為。即使比賽結束,你也無法為對手的勝利獻上祝福,還受到嫉妒與自卑感所苦。
所以競爭根本不可取。
為了不至於導致這樣的結果,營隊中必須貫徹沒有賞罰,也沒有競爭的民主主義。不論是學員、班主任、教練、攝影、行政人員,訓練營中的每個人的地位都是平等的。藉由賞罰來操控他人的教育本來就是和民主主義互相背離的。
當我們首先考慮到的不是與他人競爭,而是從現在開始主動「與他人合作」,大家才會逐漸養成「每個人彼此都是夥伴」的意識。
當有人脫序時
假設訓練營中的其中一人一再出現脫序行為時,大多數從事教育的人會思考:「該怎麼處理這名學生?」應該稱讚、責罵、忽視,還是考慮其他的方法?把他單獨叫過來私下處理?事實上,這個想法的出發點一開始就是錯的。
這不是因為他「不好」才導致的脫序行為,問題完全在於蔓延整個班上的競爭法則。其實整個班級早就感染脫序行為。其中一人的脫序行為,不過是這場重病的症狀之一。我們所要做的不是關注脫序的那一個人,而是出現脫序行為的「共同體」;要醫治的不是個人,而是共同體本身。
停止賞罰教育,不讓競爭的種子萌芽、從營隊中排除競爭法則。這是唯一的辦法。如果讓個人之間出現強弱或優先順序上爭奪的競爭法則,會自然走入縱向關係。由於產生了贏家與輸家,而形成上下關係。
而這裡所提倡的橫向關係,就是所謂的「合作」。不與任何人競爭,沒有優勝劣敗。與他人之間即使有知識、經驗、或能力上的差異也無所謂。無關乎成績、工作表現,所有人都是對等的,同時也能因為與他人合作,才有創造共同體的意義。
給我自己的提醒
首先,是不可以責罵學生。因為責罵是摧毀互相「尊敬」的行為,沒有任何溝通手段比憤怒或責罵的成本更低廉、更不成熟且充滿暴力。然後是不可以稱讚。稱讚會在團體中引發競爭,灌輸並養成「其他同學是仇敵」的生活型態。再來,責罵或稱讚,也就是賞罰,會阻礙學生「自立」。因為所謂的賞罰,是將同學列入自己管控支配下的行為,仰賴這種方式的教練,其實是害怕學生「自立」的。
文章來源:被討厭的勇氣二部曲完結篇:人生幸福的行動指南,148頁,共同體之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