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感覺有點不太想執行課表,身體有點累跟心理疲乏的感覺,不太確定是不是仍疲勞累積。勉強至操場後就決定專注在跑姿跟體感的確認,配速維持在5:30-6:00就好。」
這一段很棒,敘述了想訓練又想休息的衝突,最後是理智決定目標並完成當天的訓練。
理智與慾望衝突時
行為來自於大腦的理性思考或是慾望的驅動,但是我們想做的事常常跟需要做的事情完全相反,就像上面說的「身體有點累跟心理疲乏的感覺,不太確定是不是仍疲勞累積。勉強至操場後就決定專注在跑姿跟體感的確認」。
當我們決定採取行動時,大都跟「追求感覺好」或「逃避感覺差」的情緒有關,或是為了維持生命,這些都屬於延續生命循環過程的元素。其中,我們會自動滿足當下最優先、或最重要的的需求。確認需求之後,身心才會將能量分配給跟需求相對應的行動。
在訓練的時候,需求之間經常是互相衝突的。這樣的衝突最後會變得怎麼樣呢?如果理性獲勝,我們就會強忍痛苦繼續訓練;但如果是慾望獲勝,我們就會留在家裡看電視或是上網。
其實一昧的壓抑慾望或是打擊慾望,並不是達到最佳表現的好方法。反而是要盡量避免衝突,使我們能盡量依循著「理智-慾望-行動」的順序做事。所以,應該以「跟自己溝通」的方式,來使自己變成以理智的思考為主,順著慾望採取特定的行為。
例如在一開始敘述的情境中,除了壓抑想休息的慾望跟順從慾望之間,應該還有無限多種的方法可以利用。例如改成早點起床去訓練,或是先睡10分鐘再去訓練,或是先到場熱身之後再看看是不是真的不想跑。每個人都可以有他自己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