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18-03-14

「一對一馬拉松訓練」周跑量平均 44 公里,技術全進步!



謝謝嘉琳這超過半年來的合作,從 2017 年 5 月到 2018 年 3 月,總跑量超過 1000 公里,我們一起經歷了 Seiko 精工路跑、台北馬拉松、名古屋女子馬拉松。除了因為工作出差的三個月,其他在台灣的時間都有乖乖照表操課。

一開始我們先著手處理她跑步之後右邊的腳踝跟膝蓋就會不舒服、腫脹的問題。幸好用每分鐘180次的上拉頻率」就成功地解決了,接著連續三場比賽右腳都沒有再出現過任何不舒服的症狀。

最後雖然退步了 4 分鐘,不過無傷無痛地完成了心目中的名古屋女子馬拉松比賽,這也是她人生中的第一個海外比賽。

當我們隨著時間不斷的往前邁進,身上的責任越來越多還要能兼顧家庭、工作、訓練這三個面向,需要相當大的決心才能如此自律地遵守訓練計畫。通常我們會以比賽成績作為檢視有沒有進步的指標,但是如果在訓練過程中只想著成績,而沒有體會到任何其他的樂趣是無法持續下去的。而且在訓練過程中耗費大量的時間,除了跑者本身的心理特質之外,獲得家人、周遭朋友的支持也是讓她能全心投入的要素之一。嘉琳在比賽當天,丈夫跟小孩都有一同前往加油喔!

下面是名古屋賽前的統計資料:平均週跑量:44.23 公里,平均周訓練強度143.52 點。
第一階段:平均強度 0.43 點/每分鐘,3.25 點/每公里,共 3 周。
第二階段:平均強度 0.52 點/每分鐘,3.8 點/每公里,共 3 周。
第三階段:平均強度 0.47 點/每分鐘,3.4 點/每公里,共 2 周。
第四階段:平均強度 0.42 點/每分鐘,2.92 點/每公里,共 2 周。





上面可以看到在第三週期之前,因為低強度長時間訓練時的心率上升到 T 心率甚至更高,所以幾次的訓練指數高於預估的數值,連帶使得進展期的訓練指數超過了巔峰期。


跑步技術上的進步





上圖可以依序看到步頻、觸地時間、移動參數都在訓練中看到進步。肌力、體能、技術三者之中,體能其實很快就可以看到效果,技術最需要時間慢慢琢磨。而且技術(知覺)也是三者之中最不容易進步的部分。

接下來應該先提升腳掌上的知覺:感受體重先壓在前腳掌跟壓在後腳跟有什麼不同。並非故意以踮腳跟成為前腳掌著地,但是在跑的當下可以用腳掌的知覺來分辨跑姿有沒有需要調整之處。另一個則是確認身體的活動度是不是侷限了技術的進步。

第二個是讓身體勇敢的飛出去。騰空腳維持關鍵跑姿的動作,「等」到後腳上的重量感都失去之後才讓騰空腳放掉。如果騰空腳太早出去,「落下」也同時結束了。

而最後讓步頻沒有繼續往上提升的原因是因為,騰空腳太早離開小腿旁邊的位置,應該要讓支撐腳上的重量感維持久一點。同時,在跑步的時候,將動作改成先拉起地面上的體重(先拉起地面上的腳),就可以讓步頻繼續增加。以上動作造成騰空時間太短、觸地時間太長,「落下」以及「轉換支撐」的訓練是我的建議。

後記:下面收錄完賽之後的精彩對話。她是個很正面的跑者,在這麼久的訓練過程中,有體會到訓練的樂趣,其實也有遭遇挫折的時候。








最後感謝嘉琳、嘉琳的家人,我們一起完成了這半年的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