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顯示具有 跑步技術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跑步技術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4-11-23

弓步上拉這樣用

 


弓步上拉的後腳只是輔助,它在練的是前腳的上拉。

其實還是單腳的上拉動作。

2024-10-28

慢慢跑時上下跳動是正常的|過度上拉

 人體本身是有彈性的,你的肌腱、韌帶、筋膜如果善加利用的話,最多可以節省50%的力氣,光是腳跟的阿基里斯腱就可以幫你節省35%的能量消耗(Farley et al. 1991)。


2024-07-16

跨步跑會造成膝蓋痛的主要原因

跑鞋雖然都具有避震緩衝的功能,但無法遮蔽或阻斷地面反作用力沿著骨頭向上傳導。


一般跑鞋的腳跟處都具有避震緩衝的功能,但腳掌撞擊地面時所產生的反作用力會透過骨頭的傳導,使反作用力向上傳遞,並不會因為有了鞋子的避震之後,就被阻斷。下面是一個利用鞋子將酒瓶的木塞敲出來的影片。

從影片中可以知道酒瓶的底部不會因為敲擊而破裂,但是反作用力依然會透過瓶身傳導使軟木塞掉出來。同樣的,跑鞋的避震與緩衝,只會使腳掌、腳跟不會感到疼痛,但是腳掌以上的部位卻免不了地面反作用力的影響。

2024-05-16

調整動作,不要用想的


姿勢跑法的跑步技術因為邏輯清楚、容易理解,所以大家聽懂了之後可能會以為,可以用想像的方式來調整自己的跑步動作。

不曉得,有多少人也是這樣,在腦中用想像的方式來調整自己的跑步動作。

只用想的,少了肢體知覺的回饋與感受。這樣會比實際用身體練習動作更難感受到,跑步動作中的偏差歐!所以還是建議實際練習技術動作比較容易自己矯正動作。例如:
  • 熱身時,練習技術動作 30 秒之後,向前跑 15~20 公尺,將技術動作的感受應用在真正的跑步動作之中。
  • 間歇訓練時,在休息時間之中複習技術動作,將好的知覺重新喚醒。
  • 長距離訓練時,將長跑分段。或者是每當覺得自己的動作逐漸走樣時,就停下來複習技術動作之後再重新上路。

2024-03-22

跑步會髖關節疼痛嗎?跑步應隨時保持膝蓋微彎!

跑步時如果打直膝蓋,地面的反作用力會順著下肢往上傳導(如下圖右邊的紅色箭頭),一路上會經過的地方都有可能產生各種不適。




跑步,在每一步落地時,下肢需支撐自身體重的 2~3 倍體重壓力。

如果打直膝蓋,地面的反作用力會順著下肢往上傳導(如紅色箭頭),一路上會經過的地方都有可能產生各種疼痛:像是足底筋膜炎、腳踝痛、小腿緊繃、膝蓋痛、髖關節疼痛、下背痛。

所以無論何時,請記得跑步時永遠保持兩腳膝蓋微彎(如教練的動作圖示)。

2024-03-08

優秀跑步技術的原則

優秀跑步技術的原則(2024年3月更新)


1. 藉著讓「肩膀」與「臀部」兩者同時一起往前,使它們通過腳掌支撐點,讓身體自由落下。

2. 在落地的瞬間,保持肩膀、臀部、腳踝在一條鉛垂線上。

3. 永遠保持膝蓋微彎,不要試圖伸直。

2024-02-19

下坡跑步技巧-跑下坡要注意什麼?陳士登Amos|跑步教練的運動筆記

Photo by Todd Diemer on Unsplash

下坡跑步技巧-跑下坡要注意什麼?

跑步訓練營的學生問:「我跑步下坡能力不太好。尤其是跑很陡的下坡,有些坡度超過8度且距離長,如果不煞車,那個加速度我受不了,但煞車後膝關節就要承擔來自地面的反作用力,膝蓋容易受傷。如果要去參加下坡很多的比賽的話,像是金門馬拉松2024、菊島澎湖馬拉松2024、馬祖馬拉松2024、綠島馬拉松2024、小琉球馬拉松2024這些,要注意什麼?有沒有什麼技巧?」

(2024年2月更新)


是的!跑下坡的關鍵就是要盡量減少對膝關節的衝擊力!

雪地,如何跑步|如何在雪地跑步|下雪時,如何堅持外出慢跑?

Photo by Seyed Amir Mohammad Tabatabaee on Unsplash

「教練,明天課表是跑草皮,沒有草皮可以跑喔!🤣 那有什麼建議嗎」


「明天溫度4 到-4 所以雪冰不會融化🫠」


美國的學生傳訊息詢問下雪時如何跑步。

下雪,正好可以用來訓練跑步技術的上拉!
「教練,明天的課表是跑草皮,沒有草皮可以跑喔! 那有什麼建議嗎」
「明天溫度4 到-4 所以雪冰不會融化

在草地這一類不穩定的表面跑步時,更容易培養雙腳上拉的習慣,因為如果雙腳有用力往下踩,腳步就會比較沈重不容易移動,而且越往下用力還會容易滑倒。

所以其實雪地也可以進行跑步,不一定只有草地才能跑。這樣的跑步技術訓練,主要是要在一個不穩定的表面來進行。所以像是雪地、泥土路面、碎石子路面也可以。

如果雪很深,超過腳踝更好!這樣更容易在不知不覺中訓練跑步技術的上拉!

進行這樣的跑步技術訓練時,可以原地跑,也可以往前跑,速度可以慢也可以快。

如果上面提到的路面都沒有,也可以在斜坡的柏油路練上坡原地跑。

2023-08-16

每個人的跑姿都不一樣,對嗎?

Photo by Markus Spiske on Unsplash


想要提升跑步技術,需要先知道標準是什麼。

有了標準,才能分辨什麼動作是好的,什麼是不好的。

有了標準,才能知道該往哪個方向訓練。

而且這個標準必須不論任何人、或是所處任何環境都一樣。

我們處在這個深受地心引力影響的環境之中,我們能跑步,能移動,甚至能停留在地表上都是因為有地心引力。它對每個人的影響都一樣,不會因為任何的個體之間的差異而有所不同。

從跑步回頭追根究底,我們能移動是因為重力使我們停留在地球表面。

2023-05-17

垂直振幅應該越小越好?

許多人對於跑步時的騰空感到不安,認為身體的垂直振幅應該越小越好。但其實不要垂直震幅過大的原因,是不要在跑步時用力往地面伸直膝蓋與腳踝。

2023-05-03

原地跑時,腳尖先著地是否正確?


同學:「練習上坡原地跑時,若腳提的比較高,造成腳尖先落地,是否 ok (沒有刻意踮腳情況下)?」

2022-05-23

步頻 180 很好,所以我應該一直刻意維持著180嗎?



其實光看步頻 180 無法判斷一個人的動作是否正確,舉例:快走就能輕易地達到步頻180,但快走跟跑步完全是不同的動作。因此,在動作正確的前提下追求步頻 180 才有意義!

(如果發現自己增加步頻之後,但是騰空時間、垂直振幅降低了,就是變成快走了。)

另一個常被注意的數據是步幅。為了提升步幅而刻意跨大步是很直覺的想法。不過其實步幅是做對了落下與上拉的技巧之後所出現的結果,而不是直接跨大步跑。

所以如果想要步頻、步幅或是其他跑步技術的數據好看,應該要從跑步技術著手,而不是直接加快腳步或是追求步頻180。

在你更全面的理解跑步動作之後,動作變好,跑步技術的數據自然會變好。反過來用數據來追求跑步動作就不一定正確了。


2022-03-31

跑步效率的關鍵:腳跟離地就上拉


這支影片的重點我很快就想好了,但縮圖卡了兩三天。參考其他人的做法之後,終於摸索出自己想要做的縮圖。

感謝朋友的建議,說我怎麼都沒作影片。

Youtube 的自訂縮圖規範


2021-03-02

小馬頕步



學過轉換支撐的技巧後,接下來是小馬頕步。它也是轉換支撐之一,目的是減少不必要的力氣使動作更輕巧有效率,僅僅是使腳跟離開地面而已。

同時,腳掌上的體重壓力在兩腳之間交換,就像下面照片中的球,在兩手之間拋來拋去。


Photo by alexey turenkov on Unsplash


2020-09-23

左右鐘擺

 




這個動作的目的在訓練跑步時兩腳交換支撐的節奏感,以及踩在身體正下方的知覺。

聳肩、大幅擺臂、兩腳左右往外擺這些都只是練習這個動作時的輔助,都不是跑步的動作。

2020-08-02

肌肉的作用是維持姿勢,讓重力帶著我往前移動


肌肉的作用是維持姿勢,讓重力帶著我往前移動

肌肉的作用是維持姿勢,讓重力帶著我往前移動

2020-02-13

做自己的教練

跑步的三個必經動作
自己感覺到的通常跟實際上做出來的動作有差異,這時候用手機拍攝自己的動作,是個客觀的好方法(如果你跟我一樣是個沒有朋友的邊緣人哈!)。

錄好側面全身的動作之後就可以開始分析了。上圖就是檢視的標準,因為那三個是跑步的必要動作;反過來說,除了這三個動作以外,其他不必要的動作越少表示動作越有效率。

甫觸地 → 關鍵跑姿 → 落下 → 上拉 → 騰空離地前

2019-11-21

轉換支撐




跑步與走路最大的差別在於,走路是騰空腳落地後,後腳才收回;但跑步是先拉起支撐腳,之後才讓騰空腳落下。兩者的動作順序是相反的。

剛開始練習的時候,把「聳肩」做得誇張一點會容易些。動作的順序是:

  1. 聳肩
  2. 上拉支撐腳
  3. 騰空腳放鬆落下

聳肩是為了卸除腳掌上的重量。跑步時肩膀只要配合雙腳擺動,但不必刻意用力聳肩。

下一步,轉換支撐的進階技巧是小馬頕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