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顯示具有 心志訓練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心志訓練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2-06-21

超越 PB 的迷思

Photo by Nicolas Cool on Unsplash


「教練,這次比賽我能不能跑得比之前快?」
「這次比賽能突破個人最佳成績嗎?」

訓練的越多,心裡的期待也越多。到了賽前一晚還不停幻想導致自己失眠,很多人應該有過類似的經驗。

「為什麼我覺得自己比之前還差?」

到了比賽前最後一週,要調適好患得患失的心態並不容易。

太在意比賽成績,反而容易使自己自亂陣腳。其實最終能否順利突破 PB(Personal Best),需要天時、地利、人和。

破 PB 是偶然發生的,是一種機率。

2022-05-13

訓練時如何不被旁人影響?

Photo by Chanan Greenblatt on Unsplash

跑課表的時候一定會遇到剛好速度差不多的跑者跑在一起,這時自己的節奏很容易被旁人帶走;或是當你進入專心的狀態之後碰到小朋友跟著你跑,這時候就很容易分心。聖嚴法師在⟪從心溝通⟫中提到一個故事:

某一年奧林匹克運動大會的游泳項目,有好幾個國家的選手競逐,結果日本選手得到第一名,第二、三名分別是俄羅斯、美國的選手。事後,記者們採訪得到冠軍的日本選手,問他:「你隔壁的水道,一邊是美國人,一邊是俄羅斯人,他們都曾經打破世界紀錄,你知道嗎?」

他回答:「不知道。」

接下來記者又問:「你知不知道其他選手緊追在後,你一度還被俄羅斯勁敵超越?」

結果他還是說「不知道」,他說:「我只管游我自己的,不管是誰在和我比賽,我只是一心一意奮力地往前游去」”

2021-03-17

把握當下

一般人以為佛教的「空」,是一切虛無、什麼都沒有的意思。

但其實「空」代表的是變化,代表的是沒有永遠不變的事物。

例如這個常見的馬克杯。



Photo by Dan Gold on Unsplash


製作馬克杯需要原料、運送原料到工廠、工人操作機器、包裝、送到店面、店員拆開包裝擺到桌面...等等數不盡的因素,最後才是呈現在你面前的樣子。

過程中只要任一個因素變了,就不會是現在這樣。

2021-02-08

跑步不只是速度、距離、時間

 



上圖是我給學生的提醒。在進行配速一區30公里的內容時,如果知道如何避免遇到撞牆期、如何「回到方法」,就不會拖著痛苦的「心」與身體掙扎。反而到最後還能保持著精神與鬥志,而不只是靠意志力硬撐。下面是一位學生完成某次長距離之後的回饋:




2021-01-24

破PB的真正價值是什麼?

在與學生一起面對比賽的過程中,經常會鼓勵學生要跨出舒適圈,鼓勵他們要勇於挑戰自我。不過一段時間之後,常常會出現另一個問題:把比賽成績視為唯一。

2020-11-09

比賽,從心開始

Photo by Obie Fernandez on Unsplash

“比賽,從心開始”書中提到,將自己抽象的心路歷程具象化,可以使問題凸顯,讓心裡彼此掙扎的兩個自我開始合作。所以試著紀錄心裡的衝突、折衝與妥協,可以幫助自我整合,發揮更大的力量。 

2020-04-10

刻意練習



以下摘自恆毅力,161頁,作者與認知心理學家安德斯・艾瑞克森的對話。(艾瑞克森研究專家如何獲得世界級的頂尖技能。他研究奧運健將、棋藝大師、知名鋼琴演奏家、首席芭雷舞者、PGA 高球好手,還有很多其他領域的好手。換句話說,艾瑞克森是研究世界專家的世界專家):

「艾瑞克森教授,我從十八歲開始,每週都會慢跑幾天,每次大約跑一個小時,但是現在我跑步並沒有比較快,我累積的跑步時數已經數千個小時了,但是距離奧運水準依然遙不可及。」

艾瑞克森回應:「嗯,有意思,那我可以問妳幾個問題嗎?」
「當然可以。」
「妳的跑步訓練有特定的目標嗎?」
「為了健康?為了穿上合身的牛仔褲?這些算目標嗎?」
「好,但是妳跑步時,有沒有設定跑速目標?或是距離目標?換句話說,妳有沒有想過要精進跑步的特定方面?」
「嗯,我想沒有。」
接著艾瑞克森問我,跑步時都在想什麼
「喔,我邊跑邊聽美國公共廣播電台(NPR),有時會想到當天需要完成的事,或是盤算晚餐要煮什麼。」
艾瑞克森又跟我確認,我沒有系統化地記下跑步資料,沒有紀錄跑速、距離、路線、跑完後的心跳、或是中間穿插快跑的次數。我何必記這些東西呢?我的慢跑習慣一成不變,每次跑步都跟上次一樣。
「我猜妳也沒有教練,對吧?」
我笑了。
「啊—」他會意地說,「我想我明白了,妳沒有進步是因為你沒做刻意的練習。」


倒不是專家累積的練習時數比較多,而是專家練習的方式不一樣。

2019-12-19

Never Quit During the Race


Image from All Sports

上週的台北馬落幕之後,當然是幾家歡樂幾家愁。教練的工作之中有一個項目很重要,就是找出學生的進步之處!

學習應該是充滿快樂的,訓練也是學習的一種。但或許是我自己過去的生活經驗使然,比較會指出需要改進的地方,卻不太會指出進步之處。其實兩種都需要,不應該偏重其中一種。學生需要知道自己進步的地方,而且看到自己進步他們會非常開心;同時他們也需要知道自己該怎麼做,才能做得更好。

下面是其中一位學生在今年的世界地球日初半馬、二水馬半馬、台北馬半馬三次比賽比較之後的進步之處。


2019-11-10

動機決定一切


今天陪文琳姊完成她的初馬。在起跑之前只跟她見過一次,所以事先完全不知道她練習的狀況。

但知道她參加的動機之後,我真心覺得她已經成功一半了。因為動機決定一切,只要立意是良善的,全世界都會一起來幫忙。而且她不是為自己而是為她的家人。

跑步教練可以幫人完成夢想,真的是世界上最最夢幻的職業了!

2019-11-04

跑步訓練革命:史坦福教練的間歇訓練法!陳士登Amos|跑步教練的運動筆記

跑步訓練革命:

史坦福教練的間歇訓練法!

(2024年3月更新)
圖片來源:AZ Quotes

首先開啟間歇訓練風潮的人是奧地利教練法蘭斯・史坦福(Franz Stampfl),1950 年當時全世界能在四分鐘內跑進一英里的跑者中,有三位是他的學生:Roger Bannister、Chris Chataway 以及 Brian Hewson。

1930 年出生,17 歲畢業於維也納藝術學院美術系!之後搬到愛爾蘭,從此開始帶跑者進行訓練。

二次大戰時進了集中營,在前往加拿大的海上甚至還遭到魚雷攻擊。他是當時少數幾個熬過寒冷與海上浮油的倖存者。經過這次海難之後,他理解到人體其實有許多內建的保護機制,使得我們凡事都以安全第一,但人體能忍受的極限其實遠遠超過我們所想像。

二次大戰結束後回到英國(1946)。1950 年開始在倫敦帶領團練,每堂課收費 1 先令(約台幣 6.325 元)。

史坦福的訓練主要是以短距離間歇為主,例如 10 趟 400 公尺 或是 5 趟 800 公尺,而強度只比比賽配速稍快一些,中間休息時慢跑兩分鐘。

他相信短程的間歇訓練可以幫助跑者了解自己真正的速度,並且將速度延伸到真正的比賽距離。

他的訓練方式開啟了1950 年代英國中距離跑者的黃金時期。1955 年,他來到澳洲墨爾本大學執教。同一年出版了自己的書 “Franz Stampfl on Running”,當年銷量超過 50 萬本。

他的其中一位學生 Norman Myers (46 歲時跑出全馬 2:37:00)說:「 史坦福總是要我努力一點,他說如果我成績進步的話就會告訴我下一步怎麼做。結果我在一個月後破了 PB,他還是告訴我『再努力一點!』」。

後來史坦福在 1980 年的時候遭到車禍而四肢癱瘓,1995 年過世。他對跑步訓練所做出的貢獻,遠遠多於後世人們給予的回饋與認可。


文章來源

  • LORE OF RUNNING, ISBN 978-0-87322-959-3, Page 384, "The Origin of Interval Training"


相關閱讀



2019-10-05

一英里四分鐘的高牆




一英里的世界紀錄自從 1945 年由瑞典的 Gunder Haegg 跑出 4:01.4 之後,長達九年的時間一直無法被突破。同時, 1954 年澳洲的 John Landy 在嘗試突破的過程中跑出了 4:03 的成績多達六次。但 Landy 說:「這是個無法被突破的紀錄,我不應該再試了。(It's a brick wall. I shall not attempt it again.)」

因此,當時的人們認為要在四分鐘之內跑完一英里是不可能的事。

此時另一位當代的英國跑者 Roger Bannister,每天只利用午休一個小時的時間進行訓練。他認為這四分鐘的比賽,比的是心理而不是身體。只要能將平常訓練半小時的精力在四分鐘內釋放,跑進四分鐘是有可能的。

2019-09-09

二水馬訓練營 10 公里測驗配速策略

二水馬訓練營路線


最容易犯的錯誤是出發的時候跑得太快!
想想之前三公里測驗的時候,自己是不是跑得太快了?後段越跑越沒力?起跑的時候把 10 公里看做是 14 公里的比賽,保持輕、快的節奏。2.5 公里時確認一下要不要變速。

2019-07-15

心流:高手都在研究的最優體驗心理學



"一般人總以為,生命最美好的時刻是發生在無牽無慮、隨心所欲、輕鬆自在的時候,如果我們願意付出努力追求,在這些時刻找到快樂的機會確實比較高。但是最美好的時刻。其實是發生在一個人有意地將身體或心智能力發揮到極限,去完成某件有難度或有價值的事時。" 

“事發當下的感受不見得全然愉快。那場畢生難忘的比賽中,游泳選手的肌肉痠痛無比、肺腑彷彿要撕裂了、身體疲憊感到頭眼昏花,然而,這很可能就是他生命中最美好的一刻。”

2019-07-08

破 PB 是機率



常常被問到一個問題:「教練,我吃這份課表會不會破 4 /破 3?
「如果你現在用每公里 3:00 的配速跑完 42 公里的話,我應該可以確定你能破 3。」有一位教練如是說。

2019-06-09

跑量迷思

Clarence DeMar 


曾經 7 次獲得波士頓馬拉松冠軍的美國跑者 Clarence DeMar 這樣說:「我確定我的成功總是取決於完成的訓練量。每當進入訓練的最後階段,休息以及少量的訓練通常可以為我帶來最棒的結果。我也不確定慢速度的訓練在比賽中是否有幫助。」另一位值得尊敬的跑者 Emil Zatopek ( 唯一一位在同一屆奧運中獲得 5 公里、10 公里、全馬冠軍的跑者,2013 年 Runner's world 選為世上最偉大的跑者)這樣說:「關鍵在於耐力的速度。」

2019-05-28

讓彼此更好的關鍵


團體合作意識


試著用一場馬拉松來思考看看。比賽時跟身邊的競爭對手一同跑著。這種狀況本身是一種激勵,讓人心裡感覺踏實、受到鼓舞,所以不會有任何問題。可是當你試圖「贏過」對手的那一瞬間,就開始變了樣。

原本應該以「跑完全程」或「跑快一點」為目的,這下子整個切換成「要贏過這個人」。本來應該與你是盟友的對手,變成了必須打倒的敵人.....然後出現各種繞著勝利打轉的策略;視情況而定,還會牽扯到妨礙或不正當的行為。即使比賽結束,你也無法為對手的勝利獻上祝福,還受到嫉妒與自卑感所苦。

所以競爭根本不可取。

2019-04-14

掩蓋不住的光芒

原來「插花課」不是學如何擺放,而是如何跟自己所選的花器以及花材對話。清楚知道,為什麼要選這一件花器、這一朵花、這一片葉子。

2019-03-23

為什麼要變強?



「高山仰止,景行行之,雖不能至,心嚮往之。」
也許最佳成績就像一座座的高山,雖然暫時還不能上到山頂上,但是相信高山上一定有好的風光,而且越是往高山上方爬,越能夠發現我們過去沒有看到的東西。
這,就是我們要追求變強的原因!


2019-03-16

賽前一日,來自羅曼諾夫博士的提醒



請問博士,比賽當天我該如何盡我最大的努力,來發揮我的潛能?


“馬拉松比其他距離的比賽更注重心智與技巧上的表現。最重要的事情是保持專注在你當下的動作:關鍵跑姿、落下、上拉。比賽的配速可以保持些微的起伏,像波浪一樣。波浪的振幅不需要很大,僅僅是足夠讓你略為休息並且再次提速的幅度而已。

耐心,以及保持動作的輕巧也是很重要的。不要讓任何外在的事物佔據你的心靈,自始至終,你都必須在比賽中保持專心。

在補給上要注意,你的大腦需要補充醣類與水分,喝水的時候要小口小口地喝。

超過比賽的距離一半之後,要維持專注在技巧上,因為疲勞第一個會先摧毀你的技巧。”


能拜讀大師門下,是我的榮幸。沒齒難忘!

2019-01-25

唯一能自爭辯中獲得好處的方法,是避免爭辯




印度佛教的僧侶,以前是以政府供給或是沿門托缽的方式修行。但是這個方式一但遇到社會經濟不景氣,或是宗教政策變革的時候便無以維生。因此唐朝的百丈懷海大師便倡導自力更生的農耕生活,以免生活方式一遇到困難便無以為繼,甚至逐漸沒落。他們改以開墾農林的耕作方式為主,信眾的佈施為輔。

但是這樣的方式被當時的守舊之徒罵為破戒比丘,因為他們認為維持印度僧侶的乞食方式才是高尚的,所以不主張以其他方式去謀生。但是,自從唐末五代以後,佛教能發展至今,應該說是受到懷海禪師所創的農禪生活所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