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回覆:「開始恢復訓練的前三天,先進行原本規劃訓練量的50%, 將趟數減半,例如明天的3分鐘間歇4趟,改為兩趟。週五有氧跑改為30分鐘。
後三天,進行原本規劃訓練量的75%。原本的間歇五趟改跑四趟。六天後按照原來規劃的課表進行。」
![]() |
如果有用 RQ 的話,用當前跑力就可以了,不用自己算。
![]() |
Photo by Itai Aarons on Unsplash |
主講人:羅曼諾夫博士
書名與主題:羅曼諾夫博士的姿勢跑法「第一章」
時間:2021-02-01台灣時間凌晨00:00~上午1:30
參加方式:參加臉書社群 "Running Forum"
進入社群後,點選「活動」,在活動內有 ZOOM 的線上會議連結。
信宇同學參加了 2019 年二水馬拉松全馬訓練營,在七月開訓前自主訓練時的體能指數到達 23(一般人的體能指數大約 12~15 之間),所以一開始時被我當成可以接受大訓練量的學生。不過私下詢問訓練量是否需要調整時,他覺得當時的量剛剛好,於是到訓練營結束前都沒有特別為他的調整課表。
相較於他自主訓練時的訓練量,訓練營、一對一訓練間的訓練量都是比較少的。
”在跑步,該怎麼跑?“書上有提到,進行跑姿分析第一個要看的是,跑者的關鍵跑姿做得夠好嗎?所謂好的標準是:
![]() |
Photo by note thanun on Unsp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