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18-12-31

學習姿勢跑法的方法



徐國峰教練與姿勢跑法創辦人羅曼諾夫博士



目前姿勢跑法在市面上有三本書:跑步,該怎麼跑羅曼諾夫博士的姿勢跑法游、騎、跑三項運動技術

拿到書之後先快速的瀏覽內容跟圖片,讓腦子裡先有個大概,然後再開始細讀文字(不要一開始就一個字一個字的讀)。

每看完一個段落之後把書蓋起來,回想書中的內容。這是有研究證明的!回想的效果比重讀數次好很多。最好用自己的說法試著表達看看。看到重點的時候不要畫線。因為畫線會讓自己以為記起來了。

2018-12-28

精英運動員跟一般選手的差別



長期接受訓練的運動員可以比較快適應特定訓練的壓力,所以每週的 weekly CV 應該比較小。一般人跟精英運動員的差異在於,一般人量到的 HRV 變動幅度很大(可能差到 10~15 分),跟精英運動員相比較低;而精英運動員的 HRV 變動幅度較小,數值較高。

身材越結實,適應訓練壓力的能力越好,HRV 數值以及 rMSSD 會越高,訓練過程中也比較不會有大幅度的變動。

如果出現下面狀況表示身體正在逐漸適應訓練壓力:
1. HRV 以及每周平均值逐漸成長,尤其是代表副交感神經的 rMSSD.
2. 每週變動的幅度要越來越小,所以 CV (Coefficient of variance, or HRV CV) 也變小,尤其是耐力運動員。

如果 HRV 、 周平均 HRV 都下降, weekly CV也下降,就表示身體逐漸退步到訓練前的狀態。


文章來源:Elite vs. Recreational Athletes & HRV CV


2018-12-22

參加 RQ & AppWorks 尾牙





這張照片是昨晚參加一個由創業家們所舉辦的聯合尾牙。你知道嗎?拍這張照片的時候,我心情非常激動!你知道為什麼嗎?

因為拍這張照片的時候,我抽到尾牙的獎品了!

2018-12-19

過度訓練了嗎?

訓練量太大造成會過度訓練,但是訓練量太小,無法對身體產生影響體能就不會變強。 HRV 的數值中 rMSSD 可以用來判斷身體能不能適應目前的訓練壓力。 


三種 rMSSD 長期趨勢的意義


一個禮拜暫時下降,就長期來說可能是有益的。因為必須讓訓練壓力對身體產生一定程度的影響,為了適應這個壓力,體能才會逐漸成長。但是如果連續一個月都在下降,可能就要考慮先以恢復為主。特別是賽季中,每個禮拜都有比賽的話。

作息時間對 HRV 的影響

前一天沒睡或睡不好。隔天交感神經會變的比較低落,而副交感神經比較活躍,容易入睡。而且,隨著時間變化,自律神經也會跟著變化。例如:早起工作一陣子之後,交感神經會漸漸減弱,到午睡前副交感神經的活性會越來越高。

2018-12-05

有氧能力對 HRV 的影響

有氧能力


有氧能力對每個人來說,不論是以健康為目標或是以運動表現為目標都是最容易掌控的部分。同時有氧能力也影響 HRV ,並關係著恢復能力、肌肉生長、免疫功能以及記憶。

一般有較好的有氧能力的人也會有較高的 HRV,反之亦然。所以規律有氧運動對心血管功能的改善可以藉由測量 HRV 間接得知。

有許多研究指出,HRV 的變化跟運動時間、強度、頻率有關。所以有許多職業或非職業的運動利用 HRV 的量測來了解自己目前的狀況。

2018-12-03

每次比賽都要從中找出對你有正面幫助的地方。




這次那霸馬拉松的前幾公里一直專注在身體的感覺上,卻又想知道目前跑到幾公里了。可能人群太多,剛好都看不到里程數。心裡漸漸覺得怎麼那麼久。看到 15 公里的時候有一種「怎麼才 15K」 的感覺,原來 28000 人要跑 15 公里才會漸漸散開。

非常恐懼的不敢看手錶,怕一看就慌亂。
有一度覺得肚子好像餓了。但是之前從來沒有在訓練中肚子餓過。所以即使不知道目前幾公里,就吃了第一個能量膠。

心裡經過這些狀況的時候,覺得自己有點緊張,就不斷的跟自己溝通。有時候問自己「準備好了嗎?」,但更多的時候是提醒自己「太急了,放!太緊繃了,放!」

過程中不斷發現自己急著加速,於是就很多次提醒自己放掉放掉再放掉。有趣的是,發覺當地人的上坡超弱。

2018-11-22

賽後該做的事

比完賽或訓練之後,什麼時候做恢復比較好?像是滾筒按摩、伸展放鬆、補充流失的水分等等。

這些事情應該越早做越好,一通過終點就要開始了。

首先第一件事情是補充流失的水分以及鹽分。

另一個值得注意的地方是大多數的人比完賽就離開了或者是直接去大吃大喝一頓。姿勢跑法的觀念中,一個很特別的部分是「連結」。在經歷了一場馬拉松的摧殘之後,身體各部位都呈現鬆散的狀態,收操前會再做一次技術動作來重新建立身體各部位的連結。假如賽前有做靜態關鍵跑姿的練習,賽後再做一次應該會發現非常不容易保持平衡。


動態恢復


在訓練過程中,每週一次的滾筒放鬆可以幫助放鬆疲勞的肌肉,促進恢復。這個時候一樣還是以滾筒的方式來幫自己按摩。除此之外,還有其他方式可以幫助恢復:關節操、低強度高反覆次數的肌力訓練、短距離的衝刺(例如快跑 80 公尺)、或是輕鬆的慢跑,甚至是靜坐。

這些方式恢復的速度會比在電視機前當沙發馬鈴薯快很多。


2018-11-21

自己的 HRV 可以跟別人的比較嗎?



我們總習慣把自己的數據跟別人比較,看看誰比較厲害。 HRV 呢?獲得比較高分數的人表示比較健康嗎?

把自己的 HRV 數據跟其他人比之前,需要先考慮年齡、性別、健康(包含心理上)、以及從事健身運動的程度、生活型態等等。所以不如研究自己長期的趨勢更重要。

一般來說,規律的訓練(有氧運動或無氧運動都有效)以及健康的生活型態都能讓 HRV 逐漸往上。如果趨勢是逐漸往下,就有檢討生活型態的必要。

P.S. 有氧運動是慢跑、游泳、騎腳踏車等等;無氧運動則是肌力訓練、短跑衝刺等等。


參考文章:HRV Demographics, Part 2 - Fitness Level





2018-10-20

專注於呼吸,是讓自己專注的第一步

在喬 卡巴金博士的書中提到,練習呼吸可以幫助自己培養平穩的心境,有助於在關鍵時刻做出冷靜的選擇。而且呼吸是日常生活中隨時可以練習的。

練習時,可以把注意力放在空氣進出鼻孔的感覺,或是肚子起伏的感覺;但是不要刻意去控制,不論你的呼吸是長、短、深、淺。只是讓自己跟隨呼吸的節奏,去感受,心情自然就會漸漸地平靜下來。下面是摘錄自書中的內容。

2018-10-18

接納與非用力追求



接近訓練營比賽的時刻了,我們可以如何調整面對比賽的心態?下面是來自正念療癒力書中(喬 卡巴金博士著)提到兩個原則。我想我沒有辦法說得比他更好了。


接納(acceptance)


接納,意味著看到事情當下的本來樣貌。如果頭疼,就接受自己頭疼;如果過重,何不接受這就是此刻對自己身體的描述?其實早晚我們都得面對並接受事情的本來樣貌,不論這是個癌症診斷獲得知某人辭世了。我們通常都得經過情緒化地否認或憤怒後才懂得接納,這是自然的發展,也是療癒的過程。事實上,我對療癒的工作定義就是:如其所是地與所有人事物達成和平協議。
撇開耗費大量精力的重大災難不講,日常生活中,我們其實消耗很多能量來否認或抗拒已經發生的事實,因為我們總希望事情能依照自己想要的方式進行。但這只是製造更多緊張與壓力,也阻擾了正向轉變。我們急於否認、強迫與掙扎,只剩下少許的力氣留給成長與自我療癒,更糟的是,這少許的機會在缺乏覺察下又被我們自己揮霍殆盡。

2018-10-12

13 天!1600 公尺進步 2 分鐘




剛開始接到申請的時候, 由於距離目標測驗只有 13 天的時間,有點反感。因為希望學生可以接受完整週期的訓練。只是這一次收到這個信件的時候,改變心意了。也不知道為什麼,就是想要試試看,想要知道 13 天能達到什麼樣的成果。

他的目標是在十三天內使一千六百公尺的成績進步一分五十六秒。測驗的及格標準是八分十四秒,而他在開始合作之前最快的紀錄是十分十秒。

2018-10-11

跑步不只是前腳掌著地



蘋果


當蘋果被地心引力吸引之後,開始從天空中落下來。如果我們在蘋果的底部放著磅秤,在落下過程中我們會看到磅秤上出現蘋果的重量嗎?

什麼時候我們會看到磅秤上出現數字?

答案是蘋果以及磅秤接觸地面的之後。地面成為了蘋果以及磅秤的「支撐」。有了地面的支撐之後,「重量」才會出現在磅秤上。失去「支撐」,磅秤上就不會出現「重量」。試試看這個實驗。當你在看這篇文章的時候,是坐著還是站著?如果是站著,身體的哪個部位可以感受到「體重」?答案是腳掌的底部。如果是坐著,答案是臀部的底部、與地面接觸的腳掌底部,如果手放在桌上的話,與桌面接觸的身體各部位底部都可以感受到「體重」。只要是底下有「支撐」的各部位都會感受到「體重」。

2018-10-08

幾個幫助睡眠的建議



你是否有過相同的經驗?半夜 3 點驚醒,想到明天就是結案日跟那個難纏的客戶,接著開始思考明天要怎麼處理,睡意全消;或者是加班太晚,躺在床上之後腦筋還轉個不停;又或者是太晚去運動,結果要睡覺時身體還在亢奮。

下面摘自“睡眠革命”一書,提出幾個幫助睡眠的建議。



睡覺前 90 分鐘跟剛起床後90 分鐘,這兩個時段其實跟真正的睡眠一樣重要。建議在這兩段時間內試著放慢生活的步調,給自己一些時間好過渡到下一個階段。等同於下一個階段前的暖身。如果是睡前,這時候要開始把對睡眠沒有幫助的事情擱在一旁。

睡眠前的刻意採取步驟的目的是要提升睡眠品質。家裡有小孩的話應該有經驗,睡前要記得提醒小孩先去上廁所,以免半夜還要爬起來;而睡前稍微喝點水,可以避免半夜渴醒。


  • 關閉電子產品


如果睡前還在回覆訊息或電子郵件,有可能會讓自己在睡覺前想東想西、輾轉難眠。而且發出訊息之後,也會掛念著對方回覆了沒。可以讓同事知道晚上 10 點之後,你不一定能及時回覆訊息。或是先寫好要回覆的訊息,等到明早再發出。減少自己在睡眠中可能被干擾的機會,讓自己好好的睡飽,隔天做事的效率才會更高。如果習慣帶著運動手環紀錄心跳,可以試試看將手環待在腳踝上,以免半夜手枕在頭部旁邊的時候,被綠光刺到眼睛。



  • 列出待辦事項



另一個可以幫助自己安心睡覺的方法是把你所想的、或是隔天的待辦清單列出來。這裡說的並不是真的做一個計畫,而是透過把這些事情一件一件寫出來,會一件一件減少掛在心上的擔憂。這樣上床的時候知道自己已經盡力處理了所有的問題,上床睡覺的時候會比較安心。


起床後


起床後的 90 分鐘內,盡量不要馬上查看手機上的訊息。因為這時候頭腦還在昏沈,無法好好的處理問題;就像不應該在酒醉的時候,回覆老闆的訊息一樣。最理想的狀態是,把手機留在寢室外面。用標準的鬧鐘或模擬日光的自然喚醒燈來叫醒你。

在正式開始工作之前,保留 90 分鐘似乎不太可能。但路上通勤的時間其實也算在內。


有效率的睡眠


我們無法掌控睡眠時的舉動,但卻能掌控睡眠前和睡眠後的一切舉動。睡眠前的例行步驟可以讓我們逐步地從清醒過渡到睡眠的階段,然後從睡眠中獲得最好的恢復。而起床後的例行步驟可以讓我們在新的一天更有效率。


文章來源:睡眠革命,Nick Littlehales 著,王敏譯。
相關文章:最有效的恢復方式:好好睡一覺書摘:睡眠革命


2018-09-25

羅曼諾夫博士眼中的 Eluid Kipchoge



Eluid Kipchoge 在週日的柏林馬甫創造了新的世界紀錄 2:01.39!從姿勢跑法的觀點來看,當年他在破 2 計畫中的跑姿有哪些值得我們借鏡的地方?

2018-09-19

托水缽的心志訓練

琴弦調音的時候,如果弦調得太鬆就發不出聲音,調得太緊容易斷掉。鬆緊適中,聲音才會好聽。

托水缽的時候,如果你緊盯著水面的晃動反而會讓雙手僵硬,一晃就灑出水來。乾脆不盯著水面看,看向前方。什麼都看,也什麼都不看。手竟然變穩了。這是在告訴我,凡事太在意結果,反而不容易做好嗎?

2018-09-13

想訓練又想休息時



「今天感覺有點不太想執行課表,身體有點累跟心理疲乏的感覺,不太確定是不是仍疲勞累積。勉強至操場後就決定專注在跑姿跟體感的確認,配速維持在5:30-6:00就好。」

這一段很棒,敘述了想訓練又想休息的衝突,最後是理智決定目標並完成當天的訓練。 


理智與慾望衝突時


行為來自於大腦的理性思考或是慾望的驅動,但是我們想做的事常常跟需要做的事情完全相反,就像上面說的「身體有點累跟心理疲乏的感覺,不太確定是不是仍疲勞累積。勉強至操場後就決定專注在跑姿跟體感的確認」。
理性和慾望都會驅使我們去做某些事情,至於會往哪一邊靠近,就要看哪一邊比較強勢。任何的行為都會跟比較強勢的思考或是慾望有關。也就是說,任何的行爲都是因為我們想要實踐某種理想,或是滿足某方面的慾望。

2018-09-06

山路上下坡的跑法





上坡要縮小步幅,提高步頻。


上坡時,覺得累是因為花了太多的力氣使自己往上蹬。「落下」才是使你前進的動力。所以保持雙腳輕快的節奏,不要把力氣花在跟斜坡硬拼。利用落下的技巧前進,保留雙腳的力氣來維持上拉的輕快。


坡度越陡,步頻越快、步幅越短。


下坡的時候,身體往前落下的角度需要更少一點。所以動作其實一樣,只是雙腳上拉的高度更低,讓動作盡快地回到「關鍵跑姿」。當步頻不夠快時,就會大力撞擊地面,變成煞車。


關鍵跑姿的姿勢不會因地形而改變。



文章來源:Pose Method 游、騎、跑三項運動技術,第 26 章跑步中常見的錯誤與矯正方式。


2018-09-01

前進的第一個動作



想像一下,如果沒有重力會對我們的生活產生什麼影響?

如果沒有重力,我們就無法停留在地球表面。只要輕輕推一下地面,就會飄到外太空。我們來看看太空人在太空中跑步的動作:





2018-08-30

戰勝夏天戰勝自己



對大多數的人來說,像這樣不為別的,只為系統性的訓練自己準備一場比賽、密集訓練,確實是一種全新的體驗。生活型態一定會產生重大的改變,因為每天需要撥出一段固定的時間進行正式的練習,並學習將在課程中學到的帶入時時刻刻的生活(我不知道你們有沒有,至少是我自己的期許哈哈!)然而,這些時間不會奇蹟似的出現。為了配合訓練,我們需要重新安排自己的生活,規劃出可以練習的時間。這也是為什麼課程剛開始的時候,反而可能會覺得壓力增加的原因之一。

所有開設課程的老師,都會把練習視為自我成長的元素。我們不會要求連自己都做不到的事情,會這樣要求是因為我們自己也這樣做。我們明白每天挪出時間所需要付出的努力,更明白如此生活的價值。所以「團練」是一種擁有共同目標而且大家一起投入的感覺。其實,我們對自己與大家的要求並不僅止於每天的訓練,更包含了把訓練視為一種生活的方式。如此一來,訓練才能產生實質的作用。幾週的課程只是個開始,比賽結束之後,每天的自我挑戰(或者說刻意練習困難的事情)是一輩子的功課。

所以如果想要將這樣的態度融入生活中,建議在連續八週內,每天特別撥出一段時間來訓練,至少一週六天。其實,光是每天保留一段時間給自己,這本身就已經是一項非常正面的轉變了。大部分的時候,我們的生活太過於複雜、心思忙碌不安。實在是有必要特別挪出一段時間,跟自己同在。訓練的時候,我們不需要忙著趕結案或應付任何人。這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如果可以確實這麼做,對自己會很有幫助。衡量自己有多少投入的意願,就看你練習的時候,是否可以把心思回到呼吸以及身體的知覺上,同時盡量遠離所有的通訊軟體。這個行為本身就是在練習放下。

一但下定決心要好好練習,自律就出現了。努力於自己有興趣的事情是容易的,但是在過程中遇到困難、或是訓練的效果沒有馬上立竿見影,這時候能不能持續在你所選擇的方向繼續用功,就可以知道你投入的意願有多少。這時候,換「堅定的決心」上場了。決心可以支撐你像運動員的鍛鍊自己,不管喜不喜歡或是有沒有效果。

當你下定決心而且找出適當時間之後,就會發現規律練習其實沒有想像中的困難。事實上,我們在生活中已經這樣做了,每天固定時間就寢、起床、出門上班也都需要一定程度的自律。

報名訓練營的時候,你可能會想說,大家一起團練比較有團體壓力,比較可以讓自己堅持下去。不過最好有其他的訓練動機,比如讓自己恢復健康、減肥、身材緊實、心情快樂、放鬆、自信、提升成績、學會跑步等等。基本上,我們必須清楚知道自己為什麼要這樣做,才能下定決心。


適合訓練的時間


建議每個人找到自己的最佳練習時間。我認為最佳的時間是清晨。早起一個小時,這時候電話不會響(只要你不去碰任何的網路或通訊設備),家人都還在睡。把這件事情排在每天要做的第一件事,比起下班之後(可能碰到許多意外的事件,加班、朋友約吃飯)簡單太多了。每個人可以自己試試,找到最適合自己練習的時間。深夜練習,可能身體已經有點疲憊了,要保持訓練所需的專注力會相對困難(所以真的超佩服訓練到半夜一點的同學,你們真的太強了!!!這樣怎麼平衡睡眠跟工作?!)

過去自己總認為訓練本身就已經非常有用的了,只要持續訓練,自然會看到成長與改變。但是經驗也告訴我,個人對於訓練的願景也是非常重要的。意思是說:即使當你看到自己的限制,你依然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有願景,可以在你處於低潮的時候,把你帶回規律練習的方向。




有些人對於訓練營的願景是促進健康或減肥,有些人是想要提升成績。你的願景對你來說比須是最重要的。在這過程中所要付出的代價,就是全心的投入。你不必喜歡這樣的練習,只需要做。比賽結束後,再告訴我們這對你是否有用。現在你只管持續練習。


練習:勾勒願景




1. 列出跑步以及生活中在這訓練營期間要達成的 25 個目標。
2. 將 25 個目標縮減成 5 個。
3. 檢查 5 個之中是否有包含跑步以外的生活目標,如果沒有,將生活中的目標加入這 5 個裡面。
4. 最後一個步驟。每個人的時間、精力都是有限的,所以接下來要盡力避免其他沒有被選中的 20 個目標,以免你的時間被其他次重要的事情佔用了。


文章來源


正念療癒力,喬 卡巴金,譯者 胡君梅,黃小萍。
恆毅力,安琪拉 達克沃斯,譯者 洪慧芳


2018-07-23

你敢不敢想?



大人要去做一件事的時候,通常會先想我做不做得到?但是小孩不會去算計這些,他不會在意這是不是他能做到的。只要是他覺得應該要去做的,他就去做。

2018-06-23

挑選跑鞋的原則?陳士登 Amos|跑步教練的運動筆記

挑選跑鞋的原則?

輕、薄、柔軟

重量輕是無庸置疑的,沒人想穿一塊磚塊在腳上。
鞋底要薄,是因為穿著過度避震緩衝的鞋子,雖然像踩在棉花一樣的舒服,但是腳掌卻什麼感覺都沒有了,這樣反而會妨礙跑步技術的發展。腳掌跟地面之間互動的感受要像競賽的薄底鞋那樣明顯才適合。(2024年2月更新)

期待已久的鞋子



這一次穿到這雙鞋真的有「終於來了」的感覺。
因為自己真的不喜歡穿厚重、鞋底太多緩衝、避震、足弓支撐的鞋子。鞋底太多保護反而會覺得腳掌怎麼對路面都沒有感覺,好像踩在一團棉花裡面一樣。 
而且以往對編織鞋面的印象是 hold 不住快跑時的腳掌,會覺得鬆鬆的、就是一直有種鞋帶綁不緊的感覺。
這一雙完全沒有以上的感覺。輕,而且穿上之後跟路面的互動感覺不錯。衝間歇也不會有鬆鬆的感覺。
最後一大加分的地方是,這一雙真的比較好搭配衣服!!!
P.S.我的弄髒了,所以抓官網的照片擋一下XD



另一個訓練工具:跑動智慧鞋墊

目前的智慧鞋墊可以透過鞋底感測器,去分析你目前的跑步動作對膝關節的負荷有多大,以及目前腳掌的著地方式...等等,連觸地時間也是有的。

一個人也能有團練的感覺

訓練每到一個階段都會給自己安排一個測驗,如果這時候沒有比賽、沒有人可以陪你一起測的話怎麼辦?

2018-06-14

跑步為什麼小腿痛?跑步後小腿緊繃的三種原因!陳士登Amos|跑步教練的運動筆記

跑步後小腿痛?跑步後小腿緊繃的三種原因!


一. 上拉的時候,沒放鬆小腿!

在上拉的過程中,最主要用力的部位是大腿後側。
但其他部位都是放鬆的。所以小腿緊繃的原因之一是,上拉時連同腳背或腳趾一起上拉。

(2024年2月更新)

2018-06-10

哪一種運動對減肥比較有效?

想減肥的話,到底是哪種運動比較好呢?有人說要慢跑,也有人說 4 分鐘 Tabata 或 HIIT(還有 8 分鐘或其他時間的版本)。這兩種有什麼差別呢?讓我們從燃燒熱量的觀點來看看。

運動的時候需要身體提供能源,而能源分別來自脂肪、血液中的血糖以及肌肉裡面的肝醣(後兩者接下來簡稱醣類)。瑞典的運動生理學家發現運動的強度會引發對於醣類以及脂肪不同比例的需求。因為脂肪燃燒的速度慢但用之不竭,所以在低強度運動的時候,身體會動用比較高比例的脂肪作為能量來源。而醣類的存量很少但供給速度快,所以只有在高強度運動、需要快速供給身體能量時才會動用到醣類。

喝水都會胖怎麼辦?

2018-06-06

三種上拉練習




姿勢跑法的理論需要搭配練習才能感受效果。每一次開跑前以技術動作來記憶正確動作的感受。聽懂理論,並且實際自己親身練習過之後,慢慢的才會反映在步頻、觸地時間等等結果上。


聽懂之後透過練習方能成為「做得到」,實際的感受是透過練習中才會出現的。以下是三種上拉的練習。


1. 面對牆面


盡量靠近牆面,單腳上拉。在上拉過程中,腳掌反覆上拉,但膝蓋不碰到牆面。效果是知道跑步時「大腿後側出力的感受」。掌握到上拉的感受之後,跑 5~10 公尺。





2. 背對牆面


一樣盡量靠近牆面,腳掌沿著牆面上拉,但腳掌不能踢到牆面。





3. 手指


手掌放在臀部旁邊,腳掌的位置無論何時都在手指的正下方。 





上拉不需要很用力,它的目的是讓動作快一點回到關鍵跑姿。



2018-06-01

跑步的三個必經動作與錯誤動作



有三個動作是每個跑者,不論初學或是菁英,都必定會經過的:關鍵跑姿、落下、上拉。不同程度的跑者差別只在於菁英跑者可以很有效率的執行這三個動作,而一般跑者除了這三個動作之外會多出許許多多的動作。

2018-05-30

HRV:我該先注意哪一個數值?




HRV 數據那麼多,我該先看哪一個?


應該先關注 HF power!因為如果休息時所量到的 HF power 越高,表示有氧能力越好,以及副交感神經越活躍。HF power 跟 RMSSD 有強烈的相關。

2018-05-23

有上拉,別忘了「落下」



右圖雖然有「上拉」(兩腳膝蓋已重疊)腳跟。但是由於缺乏落下,所以重心是留在身體後方的。

理想動作應該如左圖,重心保持在前,並且上拉後腳,使身體重心通過支撐腳的上方的時間縮短。


「上拉」VS. 伸腳



「上拉」可以幫助身體的重心快一點往前。

右圖中的動作是把腳先往地面伸,所以身體的重心被遺留在後方。身體的重心被遺留在後方越遠,重心的移動會被前腳落地後所產生的「煞車」所影響,以至於每跑一步都在煞車。如果落地時,重心越靠近支撐腳的上方,越能減少支撐腳所產生的煞車。


2018-05-22

寓言:如何為人生選擇有價值的事物

在深山的禪寺裡有一位老和尚與小和尚。
老和尚覺得這個小和尚非常勤勞,不管是外出化緣,還是洗米煮飯,這個徒弟每天從早忙到晚,忙個不停。

但其實這小和尚內心一直有個疑問。
終於,有一天他忍不住來找老和尚。他說:「師父,我好累啊,可是這麼忙也沒見自己有什麼成就,這是為什麼呀?」
老禪師想了一下,說:「你把平常煮飯的鍋子拿來。」
小徒弟就把那個鍋子取來了,老和尚說:「好,就把它放在這裡吧,你再去拿幾個蘋果來裝滿。」小徒弟不懂師父的用意,捧了一堆蘋果進來。
這些蘋果一放到鍋子裡,整個鍋子就都裝滿了。老和尚問小和尚:「你還能拿更多的蘋果往鍋子裡放嗎?」

「放不了了,這鍋子已經快要滿了,再放進去就倒出來了。」
「哦,滿了是嗎?你再拿幾把稻米過來。」

小徒弟又捧來了幾把稻米,他沿著蘋果的縫隙把稻米倒進鍋裡,竟然又放了很多稻米進去,一直放到都開始往外掉了。小和尚才停了下來,突然間好像有所悟:「哦,原來鍋子剛才還沒有滿。」

「那現在滿了嗎?」
「現在滿了。」 「你再去取些水來。」

小和尚又去拿水,他拿了一壺水往鍋裡倒,半壺水倒進去之後,這次連縫隙都被填滿了。
老和尚問:「這次滿了嗎?」
小和尚看著碗滿了,但卻不敢回答,他不知道師父是不是還能放進去東西。老和尚笑著說:「你再去拿一把鹽過來。」老和尚又把鹽化在水裡,水一點兒都沒溢出去。小和尚好像懂了什麼。

老和尚問:「你覺得這說明了什麼呢?」
小和尚說:「我知道了,這說明了我再更努力點,時間只要擠擠總是會有的。」
老和尚卻笑著搖了搖頭,說:「這,並不是我想要告訴你的。」

接著老和尚又把碗裡的那些東西倒回到了盆裡,騰出了一隻空鍋子。老和尚緩緩地說:「剛才我們從蘋果開始放,如果我們倒過來,會怎麼樣?」

老和尚先放了一勺鹽,再往裡倒水,倒滿之後,再往碗裡放稻米的時候,水已經開始往外溢了,而當碗裡裝滿了稻米的時候,老和尚問:「你看,現在碗裡還能放得下蘋果嗎?」 「如果你的人生是一個鍋子,當鍋子中全都是這些稻米般細小的事情時,你的那些蘋果又怎麼放得進去呢?」
小和尚這次才徹底懂了。

如果整日奔波忙碌,那麼很有必要停下來想一想:怎麼樣才能先將蘋果裝進人生之中?如果人生是一個空鍋子,又該怎樣區別蘋果和稻米呢?

以上是網路文章,不知原始出處。是我最喜歡的故事之一。另外有一個影片,跟這個故事想表達的很類似。


我們總說自己沒有時間,但除非將重要的事情排在第一順位,否則時間永遠會被無數細小的事情所佔滿。

我們其實不是不夠勤勞,清楚自己選擇什麼比勤勞更重要。



2018-05-03

60分鐘後的魔法:咖啡如何影響運動表現

圖片來源:CC 授權


咖啡可以提高靈敏度、增加反應速度、提高注意力跟耐力,同時它也是全世界最受歡迎的神經興奮劑。

咖啡喝下去之後大約 60 分鐘開始產生作用。所以對耐力運動員來說,不可能是比賽的最後階段才喝。但是如果每天都毫無節制地用咖啡因刺激自己,就沒有笑了。適時適量的喝,每公斤體重攝取 3~6 毫克的咖啡因幫助最明顯,如果你是 60 公斤體重的跑者,攝取 60~180 mg 的咖啡因比較合適。下面是市面上常見飲料的咖啡因含量。


2018-04-30

最有效的恢復方式:好好睡一覺


有一部分的運動員就像在公司裡一樣,日以繼夜不斷地鞭策自己再多練一點。尤其是看到其他人投入更多時間在訓練時,總覺得自己應該再更拼命一點。特別是練三鐵的,鐵人們比跑者還多了游泳與自行車的項目,跑者就只有跑步一項。因此鐵人們更容易出現過度訓練的症狀,更糟的是不知道自己已經過度訓練了又更努力訓練想扳回一城(有關過度訓練,請看文章最後的補充資料)

在⟪一流的人如何保持顛峰⟫書中提到要讓頂尖的運動員休息,最難的部分在於讓他們相信,休息比訓練更更有幫助。

訓練的效果發生在什麼時候?身體是在什麼時候變強?

身體不是在訓練中一邊練一邊變強,也不是在完成訓練的瞬間。它發生在休息恢復的時候,尤其是睡眠時。

⟪睡眠的威力(不被重視的恢復手段)⟫文章中提到:睡眠可以加速修復人體組織,分泌促進人體生長激素形成骨骼與肌肉,加速新陳代謝,提高注意力並調節知覺,使辛苦的訓練變的較為輕鬆。

所以恢復是使運動員變強的關鍵。跑完一次訓練,不代表你就獲得了這份課表的效果。在一覺之後,身體能恢復的過來才是。恢復的越快,才能越早進行下一次的訓練;恢復的越好,才能挑戰更高強度的課表。睡眠是最有效的恢復方式。

如果你需要輪班工作的話,因為作息違反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節奏,身體恢復的速度會受到大大的影響。所以如何提升睡眠品質又更重要了。下面是⟪睡眠革命:如何讓你的睡眠更高效⟫關於提升睡眠品質的建議:

2018-04-18

想法改變,動作才會變

圖片來源:Pose Method 游、騎、跑三項運動技術


動作上的錯誤並不只是身體上的問題


從跑步與自然環境的互動來說,我們都是因為重力而能站在地面上。這也是我們在運動過程中需要盡量利用的外力。假若一直想要「用力」跑步,就是一個與重力抗衡的動作。如果對跑步的想法是要「用力」跑步的人就會認為訓練應該以「肌力」為主。但是肌力再強,持續的錯誤動作還是會受傷。


應以知覺訓練為主


如果想法改為盡量以利用地心引力為主要的動力來源,就會自然盡量減少「用力跑」。所以肌力、體能、技術知覺三者之中,應該以知覺訓練為主。當知覺發展的越來越敏銳,才能在動作錯誤發生之前發現並調整。


文章來源:Pose Method 游、騎、跑三項運動技術,第十章設立標準與錯誤矯正


2018-04-12

成為全職教練的過程

二零零五年東華電機系畢業,在學期間偶爾打打籃球,經室友介紹英語通識課而認識啟蒙老師 Benjamin Rush。Ben 常常在課後帶我們出去玩。當我們去龍洞攀岩,Ben 會在休息時問我們要不要去跑一跑。光只是跑不夠好玩,還要每隔幾分鐘做伏地挺身或是引體向上。所以我們在跑步的時候,除了要看好腳點以免掉到海裡,以及不要被海浪打到,還要到處找哪邊有岩石可以做引體向上;如果他看大家做的伏地挺身太簡單,他就會教我們把腿部抬高,做進階的伏地挺身。回想起這些,我真的感謝他當時用這些好玩的方式,一步一步教我們如何訓練。等到某天突然體認到,原來我隨時都可以輕鬆地跑完五公里的時候,就信心大增了!。就算穿的不是運動服或運動鞋,只要我放鬆的跑,不要跑太快,一定可以跑完。從此漸漸開啟了耐力運動的興趣。


右下角左邊就是 Ben


後來,Ben 開了鐵人三項課。當時雖然還不知道什麼是鐵人三項,可是我想這一定也是一門「很好玩」的課,所以就馬上報名了。
那次的期末考是 51.5 公里的蓮花盃鐵人三項。

當時班上有兩位是運休系的學生,大家都覺得他們一定是這次班上的第一、二名。沒想到在頭一個項目游泳的時候,全班公認的第一名就因為太緊張,而棄賽了。賽後聽到這個消息,實在是有點難以置信。平常遠遠把我們甩在後面,怎麼比賽當天突然因為緊張而棄賽。那次大家都是第一次參加正式的比賽,沒有人不緊張的。我也只是提醒自己按照平常的練習,相信只要能維持穩定的換氣,慢慢游一定可以游上岸。

這是我在比賽中學到的第一個心得:起跑的時候要穩住,不要管別人超過我多少,保持自己的節奏繼續前進就好了。

退伍後進入外商當工程師。這對當時只有大學學歷的我來說,實在是太難以相信的好運。所以進公司之後,全部的精力都花在工作上。頭兩年每天工作到凌晨兩三點、聽到雞叫才去睡覺,然後八點半進公司。會這麼做是因為當時國立大學電機系滿街都是,覺得自己能進外商實在是好運。


在公司時的老闆常常要我們思考:自己跟周遭的同事有什麼不同。他一直提醒我們,要
建立自己的價值,才能讓自己與眾不同回頭想想自己跟其他同事有什麼不同,大概只有堅持運動習慣&從來沒有遲到過。說自己認真,其他同事也都很認真啊。我只是每天工作到凌晨,早上起床還是會去跑十五分鐘。也許就是這一點點的堅持,讓我能延續對跑步的愛好到現在。


幸運得到印度出差一個月的機會


進公司的第二年經歷了金融海嘯。之後就又開始四處參加比賽:路跑、越野賽、鐵人兩項、三項、海上長泳什麼都來。最後,完成名古屋 113 公里的鐵人比賽之後。開始有了想要把嗜好當工作的念頭。

可是那時候的我,沒有顯赫的成績、不是國手、更不是科班畢業。所以想歸想,實際上不知道也不敢跨出這一步。


在不斷比賽的那幾年之中,曾經因為跑步而膝蓋痛,雖然有接受治療。可是傷勢反反覆覆,只要一去跑,髕骨內緣就會有緊繃或疼痛的感覺。當時物理治療師的診斷是,左腳足弓塌陷連帶使得膝蓋與髖關節往內傾斜。


後來徐國峰教練開始發表姿勢跑法的文章。因為姿勢跑法的理論清楚,非常容易理解。所以當他把姿勢跑法的書翻譯成中文之後,就開始跟著書上的說明練習。結果原本治療數個月反反覆覆的膝蓋問題,就不知不覺地好了。回去跟物理治療師討論,我們都覺得應該是跑步的技術改善,解決了膝蓋的問題。



姿勢跑法創辦人羅曼諾夫博士與徐國峰教練


後來在從事教學過程中,也常聽到學生的回饋:「本來跑步膝蓋會痛,現在不會了!」經過自己的體驗以及學生的回饋讓我相信這一套教學模型真的是可以對人有幫助的。

即使如此,對於是否要轉為從事教練工作還是會猶豫。在外商公司工作,雖然薪水非常穩定。只是工作時的心態已經逐漸變得消極,每天都在等下班、等放假、等發薪日。每天好像只是在存錢準備去哪花而已。


當時也曾考慮是否做兼職教練就好。這樣可以維持原來的收入,又可以作教練的工作。但我認為全職工作才能真正投入在其中,不然永遠只是半調子。反覆思考了大約幾個月的時間,其中也曾嘗試過在公司內部輪調到不同單位。直到參加了
法鼓山生命自覺營,才在迷惘中找到跨出這一步的勇氣。其實這個營隊的初衷本來是讓人體驗出家生活,而我是帶著想要轉職又不敢放棄穩定生活的煩惱去參加。

其中有一堂課「敢夢敢做敢不同」。法師用一張海浪拍打岩石的照片說:「海浪的高底起伏都是現象,但是海浪從不想當水」。


海浪的高低起伏,都是現象


我對「海浪從不想當水」的理解是,每個人的才能都是類似的。雖然總希望自己與眾不同的,但是從有人類以來到現在,我所做的事,其實不可能沒有人做過。所以必須承認自己也是平凡人。

而「海浪的高低起伏都是現象」給我的啟發是,自己不敢離開目前工作的原因是太害怕失敗。如果不去計較會得到什麼、失去什麼,單單只是以喜不喜歡、想不想做來選擇,其實是可以毫不猶豫地馬上決定的。而當時最大的恐懼莫過於失去穩定的收入、似乎讓人稱羨的外商工作,以及無法預知的未來。


於是,我抱著如果收入無法平衡支出,或是無法負擔每個月的固定支出,就另外想辦法的心態決定換工作。因為,再怎麼喜歡這份工作,現實的經濟壓力還是要考慮。如果現實狀況不允許,收入無法供應家裡原本我應該要負擔的部分,就不應該繼續堅持下去。


做好打算之後就離開公司了,正式成為一名以姿勢跑法與馬拉松訓練計畫維生的全職教練至今。



UA 夏日跑者祭



2018-04-03

「案例分析」:跑步技術比較



上面是雲華五個月前與現在的技術數據比較。一般人如果沒有特別訓練步頻,大約會是在 165 步/分。上圖中去年的步頻比現在還高,但是如果搭配跑姿的攝影就可以發現其實兩者在跑姿上的差距是非常大的。

「案例分析」邱哥 Round 2:第一個月的技術數據比較

第二次跟邱哥合作的訓練計畫從 3/5 開始。第一個階段的目標是調整身體的狀況,讓身體做好面對後面訓練的準備。調整的方向依序是:關節活動度、穩定度、動作控制。

2018-03-27

質量 VS. 重量



質量廣義的定義是,物體所含「物質」量的多寡。
重量,以地球上的物體來說,物體質量受到地心引力影響之後所產生的「力」。

其中質量定義中提到的「物質」則端看以誰作為比較的基準。而目前世界通用的一公斤質量的單位是以直徑與高度皆為 39.17mm 的鉑銥合金的圓柱體作為標準。

同一個物體的重量如果受到不同的引力影響,重量會跟著變化。例如:地球重量一公斤的物體,在月球上所量到的重量為 600 克即為此緣故。

圖片來源:Pose Method 游、騎、跑三項運動技術,圖 20.1。


2018-03-19

「書摘」睡眠革命




一定要 8 小時才夠嗎?


在不同階段需要的睡眠時間不同,14 ~ 17 歲的青少年每天所需的睡眠時間大約 8 ~ 10 小時,成年之後大約需要 7 ~ 9 小時。每個人也會也自己獨特的睡眠習慣。奧運的百公尺短跑冠軍波爾特說他自己需要 10 個小時的睡眠。

完整的睡眠週期會經過 4 個(有時候是 5 個)階段。每個階段 90 分鐘,所以比較好的睡眠時間應該以 90 分鐘作為切割,例如:4.5 小時、6 小時、7.5 小時以此類推。

2018-03-14

「一對一馬拉松訓練」周跑量平均 44 公里,技術全進步!



謝謝嘉琳這超過半年來的合作,從 2017 年 5 月到 2018 年 3 月,總跑量超過 1000 公里,我們一起經歷了 Seiko 精工路跑、台北馬拉松、名古屋女子馬拉松。除了因為工作出差的三個月,其他在台灣的時間都有乖乖照表操課。

一開始我們先著手處理她跑步之後右邊的腳踝跟膝蓋就會不舒服、腫脹的問題。幸好用每分鐘180次的上拉頻率」就成功地解決了,接著連續三場比賽右腳都沒有再出現過任何不舒服的症狀。

最後雖然退步了 4 分鐘,不過無傷無痛地完成了心目中的名古屋女子馬拉松比賽,這也是她人生中的第一個海外比賽。

2018-02-25

跑步時唯一要出力的動作

在跑步的時候,你有去感受過用了多少力氣在動作上嗎?用力揮舞手臂使擺動速度加快、用力抬高膝蓋使步幅擴大、肩膀用力往前壓幫助加速,如果這些動作會讓你全身肌肉痠痛,或是面目猙獰的通過終點,是時候換個方式試試看了。

在姿勢跑法的模型中,關鍵的跑步動作只有三個:關鍵跑姿、落下、上拉。那麼哪一個是唯一要出力的動作呢?

關鍵跑姿的目的在保持平衡與放鬆;落下則是維持關鍵跑姿的動作往前落下,這兩個動作都是盡量利用最小的力氣來「支撐動作」。那麼,只有上拉是要出力做的動作了。將腳跟從地面上拉起,就不是僅僅只是支撐,而是需要出力舉起腳掌的重量。

出力拉起腳跟然後 完。全。放。鬆,讓腳掌隨地心引力落地。




出力上拉腳跟,放鬆落下


太過於想要用前腳掌著地,而刻意往下伸造成腳掌肌肉緊繃的跑者,可以用這個練習感受腿部肌肉放鬆、腳掌自然落地是什麼感覺。只要前腳放鬆,讓它自然落下,就會落在靠近身體的位置。換句話說,腳掌落地的位置離身體夠近自然會做對,反而是上拉才是要努力的動作,因為兩腳交替的速度很快,很容易錯過上拉的時機。

把文章一開始提到的用力擺臂、抬膝等等力氣節省下來。越放鬆,幫助心率降低,省下來的力氣可以讓你跑得更遠。上拉是個神奇的動作,不只是可以幫助快一點回到關鍵跑姿,很多其他的問題可以一起解決。


延伸閱讀


2018-02-01

用知覺加速


在跑步機下面放個磅秤,就可以量到腳掌著地時的衝擊力(也就是地面的反作用力)。從上面的影片可知,磅秤量到的並非固定值。它其實反映體重變化量的大小,而變化量的大小跟體重這股力的方向改變有關。

跑得越快、跳得越高,地面上的衝擊力越大;跑越慢、跳越低,衝擊力越小。

這個腳掌上可以感受到的體重,如何應用在跑步中?

2018-01-10

你的腳掌可以感覺到體重的分佈嗎?


腳掌哪邊先著地,你真的有感覺嗎?


身心分離,錯誤的知覺

做跑姿攝影之前,喜歡先問同學知道自己跑步的時候腳掌哪邊先著地嗎?大多數的人都知道前腳掌先著地是比較好的,也覺得自己跑步的時候是前腳掌先著地。可是從慢動作攝影看起來的結果,大多數的人都是腳跟先著地。這表示了大多數的人並沒有真正去感覺腳掌觸地的動作,才會有錯誤的知覺。


體重在哪裡?

雙腳平貼地面的時候,有沒有哪邊可以感受到體重的壓力?是的,不是大腿、不是小腿,放鬆的情況下應該是腳掌。改變重心的位置,前、後、左、右的移動也會改變體重壓在腳掌上的位置。

接著再進一步。如果要往前移動的話,腳掌上的體重要集中在哪邊可以最方便的往前呢?
(該不會是腳跟吧 >"<)




知道腳掌上體重的位置,也知道要把體重壓在腳掌哪邊之後,往前跑 15 ~ 20 公尺,讓腳掌每一次落地的時候都先踩在這個地方,接著小腿放鬆腳跟隨即著地。


體重壓在這邊,最容易將重心快一點往前。


這篇文章的第一張圖片中,腳跟先著地的跑者可以先從培養腳掌的知覺開始,練習分辨腳跟著地跟前腳掌著地有什麼不同。因為知覺跟技術息息相關,如果知覺不能漸漸變得敏銳,技術就無法提升。一步一步從粗的感覺開始,要慢慢發展到連細微的感覺也能分辨得出來。


文章來源:


"The Pose Method of Triathlon Techniqu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