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廚房的番茄鐘
番茄鐘工作法來自意大利文的 Pomodoro,是指重複每工作 25 分鐘,休息 5 分鐘。
對容易分心的人來說持續工作 25 分鐘還不算太難。而且這個 25 分鐘是可以自己調整的,據說最有效率的工作時間有許多種版本,所以你也不一定要設定25分鐘,可以長一點。
但多了這個鬧鐘提醒自己何時該休息,反而能集中精神工作得更久。有興趣的話,可以在網路上搜尋「番茄鐘」或「Pomodoro」的 App 就可以看到各式各樣的選擇。
番茄鐘工作法來自意大利文的 Pomodoro,是指重複每工作 25 分鐘,休息 5 分鐘。
對容易分心的人來說持續工作 25 分鐘還不算太難。而且這個 25 分鐘是可以自己調整的,據說最有效率的工作時間有許多種版本,所以你也不一定要設定25分鐘,可以長一點。
但多了這個鬧鐘提醒自己何時該休息,反而能集中精神工作得更久。有興趣的話,可以在網路上搜尋「番茄鐘」或「Pomodoro」的 App 就可以看到各式各樣的選擇。
你只是改變姿勢,順著重力去跑(照片來源 Ludomił Sawicki on Unsplash) |
心臟每分鐘跳動的次數 × 心臟每跳一次擠出的血量 = 心臟每分鐘輸出的血量。
雖然心臟可以跳的越來越快,但心臟每一次所擠出的血液不會跟著越來越多
過了有氧閾值(儲備心率的70~74%)之後,心臟會跳得越來越快但每一次擠壓出的血液增加量越來越少。因此以強化心臟肌肉來說,只要維持在儲備心率的70%。更用力,效果也不會更好。
註:心搏量:心臟每跳動一次所擠壓出的血液量。(Stroke Volume,SV)
註:心輸出量:心臟每分鐘輸出的血液量
Photo by Geert Pieters on Unsplash |
能用在生活中、運動中的訓練才是有功能的,或者說有目的的訓練。
不妨想想看,你在跑步、爬山時是單腳支撐還是雙腳支撐?因此,分腿蹲、後腳抬高蹲這一類單腳支撐的動作是比較符合現實需求的動作。
譬如說,在搬家時抱起地上的箱子時,身體需要穩定,所以要練維持核心穩定的能力;而放下箱子時,臀部需要往下蹲,所以也要練蹲的動作。依照人體的主要動作來安排訓練,是功能性訓練。
人體的主要動作可以歸類為以下八種:
功能性訓練提倡「訓練動作,而非訓練單一肌肉」。能將訓練效果應用到日常生活,或是運動中,才是有功能的訓練。
功能性訓練一對一、一對二開放報名中,請來信 aria-animus0c@icloud.com
可以理解在跑步的過程中,與跑完之後那種舒暢的感覺。甚至看著自己每週累積的里程數越來越多,自己好像也越來越厲害的心情。
但是如果你有重複出現的疼痛。在每次看完醫生或是休息一陣子之後,好像好了去跑又痛了。這表示問題並沒有被解決。
過去我以姿勢跑法來指導跑步的動作,但還是碰到許多身體素質的限制,我了解到學生們是心有餘而力不足。這種狀況,在肌力訓練之中可以得到蠻多答案的。剛好幾年前開始追蹤山姆伯伯工作坊,因此開始逐漸接觸功能性訓練(Functional Training)。
今年疫情影響劇烈,逼得我不得不轉型全線上授課。但是開始正式開課之前,是不是一定要先有一張肌力訓練的證照?
弓步有兩種,分別是往前跨的前弓步與往後跨的後弓步。
這兩種的差別在於,向前跨的前弓步多了減速的動作。所以兩個相較之下,後弓步較適合沒有基礎的運動員。
剛開始接觸肌力訓練時,不必急著馬上增加啞鈴的重量。用自身體重做好動作就很夠了。麥可波羅伊曾經說過,每個來他們訓練中心的客戶都先進行三週的弓步,之後再看情況調整。
熟悉後弓步之後,不必急著增加啞鈴的重量。只要將前腳抬高,就可以進階。提醒:進行這個動作時,重量保持在前腳,後腳盡量只是幫助平衡。
熱身不只是熱身。
熱身是大腦練習協調動作的好時機,因為此時沒有啞鈴或槓片的重量。
有許多訓練動作能改善大腦的認知功能,像是穿越身體中線的動作或是對側手腳的同時動作都需要左半腦與右半腦彼此協調。
全球知名的功能性訓練大師麥可波羅伊在 CFSC 的課程中提到,在他的學生之中腳踝活動度幾乎是每個人都需要的(另一個普遍都需要的是胸椎)。
長期久坐的生活型態會讓肌肉與韌帶缺乏刺激,如果又走太多路、過度跑跳,就會讓腳踝活動度逐漸變得僵硬。
腳踝太僵硬,使得腳背屈曲角度變小,腳跟在跑步過程中就會提早離開地面,改以外八的方式來彌補不足的腳踝角度,長期就會引起膝蓋和腰部的不適。
腳踝活動度的量測方式如下影片:
有了這個參考點,你才能分辨什麼樣的動作是好的,什麼樣的動作是不好的。
每個人的身體都略有差異,因此大部分的人相信自己的跑姿是獨一無二的。
但自然環境中的法則是不論你是高矮胖瘦,一律通用的。
舉個例子來說:將水加熱至沸點,就會揮發成氣體。無論你用的水有多少,或是用多大的火、多大的爐子。
跑步的動作如果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教練如何給你建議呢?
「身體不要左右搖晃」、「腳要踩在身體正下方」或是「手臂擺動不要超過中線」這些建議不也是有了一個標準(參考點)之後才能提出的嗎?
如果每個人的動作都是獨一無二的,這些建議是怎麼來的?
大自然中移動的法則就是重力,不論你是速度快的菁英跑者,或是剛入門的初學者一率通用。
那麼,我們是如何開始移動的?跑步動作的標準是什麼?
延伸閱讀:
物理治療師 Bill Hartman 指出負重行走能促進肋骨下降使核心繃緊。同時,知名肌力教練 Dan John, Brooks Kubik, Jason Ferrugia, Jimmy Smith 也都用各種的負重行走來強化運動員的軀幹與上背。負重行走能增強握力、核心肌力與全身協調性。
Photo by Nick Chong on Unsplash |
HRV 可以讓你知道生活中有些因素對自己有影響,還有你的生活習慣怎麼影響自己的健康。對高度自律的跑者來說,可以用 HRV 當作輔助工具,判斷訓練量的合適度。
各廠牌的 HRV App 都會提供一個綜合性指標讓你知道今天的狀況是好還是不好。下面這三個步驟可以幫助你進一步了解這些數字背後的意義。
一定要強迫自己喝足 1500cc 的水嗎?
這不是一個放諸四海皆準的數字!
天氣越熱、流汗越多就要喝得更多;尿液接近無色或是一喝就想上廁所就表示已經夠了。
另一點是,除了水之外,所有飲料與含有水分的食物,像是水果也都富含水分。這些也都算在內。
看一看自己的尿液顏色,淡淡的黃色是正常的。不需要對水壺上的 CC 數太計較。
資料來源:
圖片來源 |
我的體重是 66.6公斤,穿上 60 磅(27.2公斤)的負重背心做單腳蹲,等同於雙腳負荷自身兩倍體重:
上面這段文字說明了,站在Michael Boyle的角度,肌力訓練是為了讓運動員或跑者預防受傷,是為了提高預防受傷的防禦力。
那麼,跑跑跑、不停的跑會練到跑步需要的肌力嗎?
會,但效率很差,而且還要考慮你的跑步技巧是否足以讓你避免受傷。
利用啞鈴負重並且針對特定動作、或特定肌群,效果比較快也比較明顯。
在規律進行每週兩次的肌力訓練後,不知不覺中就越來越少拿出滾筒了。
跟朋友山姆伯伯詢問,他說:「適當的劑量下,比較起放鬆。肌肉藉由訓練所維持的張力會持續更久。」
換句話說,適當的肌力訓練能幫助肌肉回復適當的長度,比起單純的按摩放鬆,效果更好。
他另外也提到,單邊動作可以使髖內收肌群恢復正常的張力,例如側蹲、後弓步、分腿蹲、單腳蹲、滑冰者蹲。
Photo by Luismi Sánchez on Unsplash |
將三個心率的值帶入式子 (P1+P2+P3)-200÷10 就可以得到 IR 指數。
身體在進行肌肉的同時也在進行分解,下面兩個方式可以使合成的速度比分解快:
如果今天的課表是配速六區兩百公尺五趟,在RQ中找不到上限的話怎麼辦呢?
配速六區每公里的時間區間是二十秒。
分析頁面中的距離改為 200 公尺,接著把下限的時間減四秒就可以得到每一趟的目標時間是 53~49 秒。
配速六區每公里的時間範圍是二十秒。以訓練的各種距離來看,下面是下限時間要減少的幅度:
雙腿踢水的最主要功能是輔助雙手划水的動作,使身體保持流線型。踢水並不是推進力的來源,如果踢水的動作越大,水阻越大。
踢水的幅度應該要小,並且讓雙腿去配合划手,以手臂動作為主,雙腿為輔。
如果總是學不會游泳的飄浮,是因為還沒學會將整個身體作為支點。
游泳時乘載體重的介質是水,而支點必須穩固不動。
漂浮時,整個身體都是支點。身體必須能維持不動的姿勢與前後重心平衡。
自由式划水時,前伸手成為另一個支撐點,支點必須穩固不動接著讓身體翻過這一個支撐點,落下。跟在陸地跑步一樣。
引述自影片中的說明:
“許多三鐵選手花了許多時間練習,為什麼總是碰到挫折?
如果想要進步,關鍵在知覺的開發。知覺是指對於自身體重的知覺,與支撐自身體重的知覺。這兩者息息相關。有了這兩種知覺之後,下一步是學習轉換支撐的技巧。“
Photo by Brooke Cagle on Unsplash |
在線上課程中,教練會碰到的第一個挑戰是建立學生之間的連結。
「沒人發問」、「沒人互動」、「老師講完話全班就安靜」這些問題我碰過許多次。少數的幾次成功經驗讓我知道打造一個學生互相學習的社群是我想要的。
跟學生建立連結的目的不是社交,而是讓學生更願意說出心裡的想法,幫我更了解學生懂到哪裡,並進一步提供更多協助。下面是"EXCELLENT! ONLINE TEACHING"書中關於建立學習型社群的四個建議。
跑步傷害最主要的發生原因是從空中落地時以不正確的姿勢支撐自身的重量。導致特定部位產生疼痛並無法進行原本該有的功能。疼痛是身體保護受傷部位的訊號,如果運動時會疼痛是身體正在提醒你做錯了某些事情,以跑步而言,是你忽略了從空中落地時的支撐動作。
主講人:羅曼諾夫博士
書名與主題:羅曼諾夫博士的姿勢跑法「第一章」
時間:2021-02-01台灣時間凌晨00:00~上午1:30
參加方式:參加臉書社群 "Running Forum"
進入社群後,點選「活動」,在活動內有 ZOOM 的線上會議連結。
Photo by Dakota Corbin on Unsplash |
睡覺能幫助修復身體,並幫助大腦清除不必要的毒素提升白天的學習效率,睡覺並不是在偷懶。以下摘錄自睡眠的威力: